亚隆疗效因子在虚拟空间中的重新检验(下)| 文献
作者:Haim Weinberg & Ravit Raufman
原文载于:
Weinberg, H. & Raufman, R. (2014) Yalom's Factors virtually examined. In H. Weinberg, The Paradox of Internet Groups: Alone in the Presence of Virtual Others. pp. 149-167. London: Karnac.
翻译:吕锐
编辑:罗彬彬
4. 互联网上不总有的因子
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因子,在互联网上能不能找到呢?乍一看好像不太可能,但是让我们来看一下本章作者(Raufman)的体验。
上文提到,她参加了一个心理治疗师艺术爱好者论坛(共同的艺术爱好也增添了其他因子,例如凝聚力)。她在论坛中发现:“令我惊讶的是,没多久,这个论坛就变得对我非常重要。我发现自己想象着和论坛成员的互动,急切地等着新帖,内心纠结着要发布什么帖子,如何回应其他人,努力应付着和这个团体有关的强烈情绪反应。作为论坛的新成员,我向团体进行了自我介绍,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。在虚拟空间里,很难知道为什么自我介绍没有得到回应,就像第6章中提到的,这是个想象空间,可以进行无限的投射。对我来说,这个感觉就像新生儿刚刚加入了一个已有的家庭,而哥哥姐姐们很忙,没空指导新生儿如何加入这个家庭团体。由于我自己的原生家庭背景,这个体验尤为强烈,因为我是姐妹中最小的。
然而,虚拟团体的历史可以很容易地从论坛上的旧帖中找到。我发现自己在研究论坛的过去,读之前的帖子,了解论坛成员,他们之间的关系,团体气氛,哪些帖子得到了回应,哪些被忽略了,等等。随着时间推移,我找到了自己的方法,在团体中找到了归属,能够言之有物地表达自己,在这个新家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
有一天,论坛中出现了一名新成员,她进行了自我介绍,展示了自己的艺术创作,并要求得到回应。她进入团体的方式与我非常不同,因为我自我介绍时有些犹豫,既不敢展示艺术作品,也不敢要求回应。论坛成员们很快回应了这个新人,夸奖了她的艺术作品。生平头一次,我有了一个‘妹妹’,虽然我们这里说的是一个虚拟的妹妹,但那种竞争和嫉妒的感觉可实在的很,一点也不虚拟。”
从这个自我报告可以看到,网络论坛上很容易重现、重演家庭动力。事实上作者并不认识这位新人,既没见过她的人,也不知道她长什么样,只是看到了她在注册ID时填写的几条内容。这让我们看到,虚拟环境在论坛成员之间建立了非常具体而真实的情感。
虚拟空间非常典型地呈现为没有实体的整体,跟我们在面对面团体当中有实体的交流非常不同。这使得作者更强地连接到自己的内在感受,让她能深入探索自己的嫉妒感,和嫉妒感的来源。这让她能够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,当年她刚刚进入自己家庭时,原生家庭成员们的感受。这个体验看来非常强有力,在一个艺术论坛的背景下(成员们展示故事、诗篇、绘画,创造性地讨论),也带着自我发现的喜悦和玩耍的创造性。
然而,虽然从上述例子来看,网络论坛可以重现家庭动力,论坛成员可以重新经历原生家庭中的体验,但这并不总能引向矫正性重现。论坛只有文字交流,没有面孔,平时面对面交流的许多线索,在论坛中是空白的。
在家庭动力重现的时候,人们(最少)有两种方式来填补这个空白:
一种是使用投射,这样就单纯重复了过去的体验,如果过去的动力是伤人的,很多时候他们会再次感觉受伤(甚至投射后将未解决的冲突付诸行动);
另一种是转向内在,探索内在感受,从这个体验中学习一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。
可以假设,人们选择哪种方式,取决于他们的性格、自我探索的倾向和对投射的使用。然而,因为互联网并非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,论坛上也没有治疗师帮忙探索内在议题(当然“论坛治疗”不是治疗师的任务),多数时候,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在互联网上不易取得(除非是说,虽然没有治疗师,但有一名精于人际互动的论坛参与者扮演这个角色)。
5. 互联网上独有的疗效因子
Weinberg & Weishut (2012) 讨论了大团体中的亚隆因子,发现了一些亚隆没有提到的独特因子,可能这些因子在大团体中更典型,而在小团体中比较罕见。第6章中,我们将网络论坛描述为一个大团体,带着小团体的错觉。所以我们理解网络团体,也需要检验大团体中的典型因子。这里要谈的因子有两个:代表社会,和权力斗争,都是大团体中常有而小团体中不常有的。
Weinberg & Weishut (2012)提出,大团体中的代表社会因子,相当于小团体中的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因子,二者相互平行。如果大团体中是这样,网络团体中肯定也是这样。我们在互联网上能看到来自许多不同国家、不同文化、不同种族、不同宗教背景、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。虚拟空间提供了极好的机会,了解人类社会丰富的多样性,了解自己在广大社会中的位置。参与网络论坛,会增强成员作为“世界居民”的感觉,在网上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动,会带来丰富的互动与联结。动动手指,就能和人类社会多种多样的人群有所连接,从许多人多种多样的经验中学习,这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显然是无法想象的。
Weinberg & Weishut (2012)提到的另一个大团体的独有因子,是权力斗争。这个因子在虚拟环境中也能找到,但程度要低些。如前所述,网络论坛中存在许多大团体的典型动力,其中一种,是参与者害怕表达自己的声音。当某人终于在论坛上发布了帖子,可这个声音却好像消失在虚拟空间中了,这个人可能会感到自恋受伤。这逼着参与者们考虑脆弱性的问题,挣扎着思考自己愿不愿意冒险发声,虽然可能会感到被拒绝,可能会感到自己在虚拟人群中微不足道。
同时,虚拟空间提供的社会环境,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游乐场,用于练习一个人的力量,探索自己对社区的影响力。人们常常在大团体里问自己的那个问题:“我敢不敢扰动宇宙?” 在网络上的表现会更加有力,因为网络这个无限空间真的会被感知为“宇宙”。成为网络论坛和讨论组的一员,和远方的人连接,和从未接触过的文化互动,这是从前做梦才有的经历,这会带来一种强有力的感觉,仿佛“世界就在我指尖”。参与网络论坛可能会让人觉得更有力量,内心更加自信。这里,我们引用一个大学新生的话(来自Turkle, 2011, p. 168):“我觉得我是一个更大的东西的一部分,是网上的一个点。网络对我来说成为一个整个的东西,我也是其中一部分。我不再把人们看作是个体。真的,他们都是这个大东西的一部分。”
6. 总结
亚隆疗效因子在小团体中非常重要,其中很多因子也存在于网络上。有的因子(比如普同性和希望)在虚拟社区中、网络论坛中甚至更强有力。还有的因子(比如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)在网络上则不那么常见,要取决于参与者本人和特定团体的反思能力。
研究和个人经历都清晰表明,网络论坛可以很有凝聚力(尤其是通过核心团体),虚拟空间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普同性因子。人们在网上可以强烈地感觉到,自己不是一个人,很多人和自己有相似的处境。事实上,相比面对面的小团体,网上的普同性甚至感觉更强烈,因为支持和回应来自不同国家、不同文化的人,这增强了发帖者那种自己不孤单、很多人也有相似感受的体验。普同性能够将多种多样的人联合起来,因为他们分享了相似的想法、情感、恐惧,和对虚拟社区的感觉。
还有一些疗效因子在网络支持团体中有效,包括:宣泄、希望重塑、信息传递和利他性。在网上,希望重塑因子和存在性因子有所增强,因为人们将网络感知为无限的时空。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确实引人遐想,带来希望。某种意义上说,网络空间的无限可能解决了一个基本的存在性焦虑——对死亡的恐惧。
本章中,描述了很多网上有效的亚隆因子,助益人们的健康。但还有一个因子,可能不是人人都能在网上得到的,这就是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。在网络上,原生家庭的动力可能会被激活,被重演;但是,能不能矫正性地使用这类重现,取决于参与者。很可能只有那些经常反思的人,才能在网络团体中仔细考虑这类问题。
除了那些著名的亚隆因子,网络上也存在大团体中的典型因子,例如代表社会和权力斗争。网络社区的成员通过这些因子的作用,也能从他们的经历中获益。
在网上,我们感觉更好。当我们离开了自己凌乱的物理生活,我们感觉好像克服了一些人类共有的局限性。在网络团体上,我们找到了成长、改变、社会实验的潜力,这让网络团体有凝聚力,对我们有帮助。
总而言之,网络提供了一个激动人心、独特有力的空间。虚拟空间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过渡性空间(Winnicott, 1987),具有无限可能,人们可以在其中游戏、实验、幻想、想象。这就是为什么,虚拟空间实体化了疗愈潜能。
End
阅读更多关于Haim的团体文章请点击
招募 | 团体咨询受训者团体体验--美国AGPA资深培训师带领
独家专访 | Haim Weinberg 谈如何成为团体咨询师。